您现在的位置:急性青光眼治疗专科医院 >> 急性青光眼预防 >> 蒋寅陈斐探寻现代汉诗书写的另种可能关于

蒋寅陈斐探寻现代汉诗书写的另种可能关于

 

探寻现代汉诗书写的另种可能

——关于近现代诗词研究与创作的问答

蒋寅陈斐

一、“一代文学”视域下的诗词处境

陈斐

王静安《宋元戏曲史序》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个著名论断应该怎样理解?意义何在?如果接着往下说,您认为我们时代之文学是什么?

蒋寅

王静安的论断是基于元代以来论者的一种共识,即一种新文体在它形成的时代就达到艺术成就的顶峰,我曾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关于文学繁荣问题的思考》(载《文学遗产》年第5期)一文中阐释过这一命题蕴含的理论价值,即文学繁荣的内、外机制:内在机制是新文体提供了最丰富的文体资源,给作家带来最大限度地使用新艺术素材的可能;外在机制是指新文体满足了一个时代艺术意志的表达欲求,因而成为最杰出人才的竞争场域。从这个角度说,21世纪的文艺形式中最具有“一代之艺术”可能性的应该是电影,试看当今哪种艺术的发展可以和电影相比拟?各艺术门类中哪方面的成就可以和电影相媲美?

陈斐

的确,这是一个“读图时代”,电影艺术立体而又丰富地满足了人们的读图需求。不过,我们还是接着聊诗吧。“五四”以来,新诗从诞生到壮大,逐渐登上诗坛正统地位。“传统诗词处于被忽视、被排挤的境遇。然而,诗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绵延不绝地发展着,于某些特殊的历史情境(如抗日战争、“四·五”运动)还会在社会上放射出绚丽的光焰。”[1]不少新文学健将或著名作家也在晚年做起了诗词,如闻一多即沉痛地反省道:“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鴃舌总猜疑。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废旧诗六年矣。复理铅椠,纪以绝句》)一百多年来,汉语诗歌发展史上新诗和传统诗词明暗并行,对此应该如何解释、看待?从历史审视当下、展望未来,我们又该怎样评估诗词在当下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前景呢?

闻一多

蒋寅

传统艺术形式,只要有合适的土壤——不管是有意的保护(如日本对传统演艺形式的保护)还是自然的延续(如戏曲在中国的绵延),都是不会很快消亡的。社会形态的变革,并不会立即改变文化的形态,更不会根本杜绝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之路。民国以来的古典文体写作,正像国画、书法、民乐、戏曲的承传一样,是很自然的事。老辈文人自幼受古典诗文熏陶,习惯用旧体诗词抒情写意;年轻一代从小学就读古诗文,背诵的名篇可能比我们这一代人还多,只要喜欢学,写作诗词是不难的。诗词写作会像书法、国画、民乐、戏曲一样承传下去,也是可以预期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有前途的艺术形式,有朝一日能重现唐音宋韵的辉煌,甚至超越往古,开辟新境。你想,当今最优秀的人才会投身诗词创作吗?他们能获得李白、杜甫式的教养,过着唐朝的自由生活吗?这样想想,我们就很难对今天的诗词写作感到乐观了。不光是诗词,国画、书法、民乐、戏曲……一切传统形式的前景都是不乐观的。即使梅兰芳再出,还能出现万人空巷的场面吗?时代不同了,文化语境不同了,人的教养和趣味都不同了。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它是世界性的问题。日本的能乐、狂言,意大利歌剧,奥地利的音乐会……观众都是白发苍苍,等这些观众不在了,这些古典形式就会逐渐成为艺术博物馆中的资料或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东西。

梅兰芳

陈斐

对此我深有同感!虽然自己学习诗词写作已有十多年了,但根本不敢指望诗词能再度兴盛、辉煌起来,适宜诗词生长的环境、土壤毕竟一去不复返了。诗词在今天,能像古琴那样别灭绝、成绝响就很不错了。当然,不排除个别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再加上后天遭际的成全,成为聂绀弩这样的大家。正是基于为创作寻求借鉴的视角,我对近代以来的诗词也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npq.com/wadwh/14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