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前列腺素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关于上睑下垂、上睑沟加深等眶周改变的报道也逐渐增多。而人们对于外观美容要求的提高,使得青光眼患者尤其年轻、女性患者对此难以接受。本期《大牌说》有幸邀医院的段宣初教授,为您讲解前列腺素类药物相关眶周病变(PAP)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抗青光眼药物选择的考量因素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青光眼药物有6种类型,包括前列腺素衍生物、β受体阻滞剂、α2受体激动剂、全身及局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拟胆碱能药、全身用高渗剂,以及部分固定复合制剂。
为青光眼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青光眼的类型(原发及继发、闭角与开角);(2)青光眼的严重程度(眼压高低、视神经及视功能损害程度);(3)患者的整体状况(年龄、伴随疾病、其它全身用药);(4)患者依从性及药物获取途径(对疾病的认识、经济情况、医保及所在区域等)。
目前,青光眼药物治疗强调的是单药初始治疗,期望能通过最少的药物种类、最低的药物浓度、最少的用药次数,达到理想的目标眼压。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上述因素,选择合适的抗青光眼药物,做到个体化、精准化用药。
PG类药物的主要优势
PG类药物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21世纪初引入中国。目前国内市场上可用的PG类药物包括,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贝美前列素和他氟前列素。PG类药物以其良好的降眼压效果(降眼压效果达25%-33%,最大降幅可达8-9mmHg),平稳控制眼压波动尤其是夜间眼压波动,使用方便(每天1次),较少的全身与局部副作用,被青光眼学组推荐为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治疗药物,并得到越来越多青光眼医生的青睐。
前列腺素类药物相关眶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随着PG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增多,其局部副作用逐步显现。近年来,前列腺素类药物相关眶周病变(PAP),逐渐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PAP是一类综合症,临床表现包括上睑皮肤松弛下垂、上眼睑沟加深、眶脂肪萎缩、眼眶凹陷、闭眼点击音等。其具体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倾向于认为PG类药物可抑制脂肪细胞分化,从而导致眶脂肪萎缩;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与PG类药物影响Muller’s肌功能有关,但有待更多研究进一步探讨。
不同PG类药物引起眶周病变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
由于分子结构的差异以及与FP/EP受体亲和力的差别,目前临床上常用的4种PG类药物引起眶周病变的程度不一。大样本临床研究显示,使用贝美前列素的患者更易发生PAP,其次是曲伏前列素,最后是拉坦前列素和他氟前列素。有研究表明,青光眼患者在使用贝美前列素引起眶周改变后,替换成拉坦前列素,大部分病人的眶周病变情况可以逆转。这提示,PAP的改变不是永久性的,是可以逆转的,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换药、停药的方式来缓解其严重程度。如果患者使用PG类药物的降压效果比较好,但出现了较严重的眶周病变,加上患者本人对眼部美观要求较高,可以替换成他氟前列素或拉坦前列素。
临床工作中,还需要结合患者本身需求和医生的考虑,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他氟前列素的安全性优势
他氟前列素自上市以来,得到了广大青光眼医生的认可。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引起结膜充血、眶周病变等副作用的发生率低;能增加视乳头的血流灌注,对于晚期青光眼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对NTG患者的降压效果和反应性优于其它PG类药物;国外已上市不含防腐剂的单剂量包装,对于需长期用药的青光眼患者是一个很好的福音。相信随着临床医生用药经验的积累,其优越性会得到进一步体现。
本文献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复制、分发这些文献或者以其它方式把它们用于任何公开或商业目的。
: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