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我国青光眼学组发布的诸多共识,一方面刷新了人们对青光眼的认识,医院的青光眼手术治疗提供了切实指导。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CCOS)期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任主委、青光眼学组组长王宁利教授接受《国际眼科时讯》专访,就共识意义、青光眼筛查、分级诊疗,以及我国青光眼研究未来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解读。
“前情提要”多年前,听王教授讲课问:“青光眼患者能不能喝酒?”
一个定式思维,小医生就答错了……
今年,王教授再提问“要不要少吃点?”
小编表示,一定不瞎减肥了,然后再听王教授解惑……
低BMI预示青光眼风险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其分类复杂,例如开角型和闭角型,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仅以开角型青光眼为例,还可以分为高眼压和眼压正常两种类型,随着当前对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类型甚至可被进一步细分。
《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颅压力梯度专家共识和建议(年)》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王教授说道,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大多身体质量指数(BMI)较低,其颅压也偏低,因此造成跨筛板压力差的增加,从而发生青光眼损害;此外,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损害进展较为缓慢,与高眼压性青光眼病情发展迅速的情况迥异,可见即便均属于开角型青光眼,也能依据不同的机制而分为不同的亚型。
王教授认为,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分子水平的研究探索,才能建立新的分类体系。而对于临床实践,其意义在于鉴别测得的正常范围内的眼压(以21mmHg为界)是否为“相对正常”,即是否会造成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且提醒临床医师应测量24小时眼压,以及校正年龄等影响因素后再下结论。
建议体检中心增加青光眼检查
在我国约90%的青光眼患者因尚无症状而未就医,也缺乏经济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大规模的人群普查。当前眼科医师主要通过各种机会进行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青光眼的知晓率;其次,在患者于眼科就诊时,主动进行青光眼的相关检查;最后,王教授建议体检中心增加对青光眼的检查,以便有效提高青光眼的检出率。当然,我们也期待有便宜、快速的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问世,以促进青光眼的筛查。现实情况是,即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青光眼的检出率也仅50%左右,可见青光眼的诊断工作任重而道远。
选择青光眼手术操作需因地制宜
我国青光眼手术技术在不断地飞速地发展,我国今年发布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操作专家共识()》、《我国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专家共识(年)》和《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专家共识(年)》等青光眼手术共识,对此王教授提醒道,三份共识针医院,例如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操作专家共医院推广的技术标准,而°小医院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情况,至于青光眼的微创手术尚处于技术摸索阶段,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组建专科医联体实现资源共享
“十三五”提出加强资源整合,提高眼科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可及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分级诊疗相关的指导性文件,王教授指出,其中组建医联体、医共体、远程医疗、专科医联体等模式均是促医院建设的重要手段,他说道,“按照国务院的精神,我们首先组建了专科医联体,通过技术扩散、技术帮扶和资源共享,来整体上实现双向转诊,解决我国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我国青光眼研究的发展,从最初的模仿阶段到现在的自主创新阶段,经历很多历程,目前有的研究方向已经与国际同步,甚至引领国际前沿。王教授最后呼吁道,“我们更应锁定中国青光眼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青光眼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