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们强烈地被《我常常设想,患者是我的家里人》这篇人物采访感动着。
这是中山眼科中心对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光眼科主任、我会62届校友林明楷的采访。
这篇采访,朴素平谈,在如水的语言里,充满着哲理、医学伦理、社会伦理,回答了许多带有根本性的热点问题,闪烁着真理的火花。
一、为谁当医生?如何当一个好医生?
“当时比较单纯、朴素,觉得只要有人就得有医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治病救人的好医生,可以为社会做点事情”“病人是带着痛苦来的,也是带着希望来的”。
“我觉得做医生,技术是基础”“面对患者,我常常设想,如果他是我家里人,我要怎样处理才是无怨无悔的?”
二、研究与临床是什么样的关系?
“研究与临床并不割裂,好医院的评判标准里本身就包含着科研指标”“做临床医学研究,甚至跨到基础医学或者与之合作,都是相互相承的”。
三、在一个科学共同体内,累进式常规阶段如何发展?
“老师给我们肩膀,给我们平台”“对学生要包容,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学生在里面游泳,必要的时候给个游泳圈。”
“与这里(指医院)荣辱与共”“除了睡觉,基本都在科室”。“善良、求真、创新三者之间,是一点一滴递增的”,这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所必需要具备的品质。当然,科学共同体革命阶段还需具备怀疑与批判的精神。
四、工作与家庭,如何平衡好?
“两个人互相支持,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一起把事情做好”。
“互相交流、换位思考,受了委屈,相互讲一讲,讲了就行了”。
让我们以林明楷为榜样,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
为梦想,齐努力!
以下转载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当前时间: